【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西宁洋姜“土味”出圈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5-11-06 09:45:35

工作人员分装洋姜。

“轰隆隆、轰隆隆……”11月4日下午,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镇火东村种植基地里,一台收割机在田间缓缓前行,机械的轰鸣打破了田野的宁静。

藏在松软泥土里的洋姜被逐个翻出,二十余名村民戴着手套,提着麻袋,在田间弯腰捡拾洋姜。“这几天我们天天挖洋姜,一天能赚120元。在家门口能挣到钱,挺好的。”说话间,村民手里的麻袋已装了大半。

田埂的另一侧,一阵热闹的吆喝声吸引了众人目光。只见一张简易木桌旁,主播汪海燕正架着手机直播,身后村民忙碌的身影成了最鲜活的背景板。

“欢迎直播间的家人们!我们现在就在火东村的洋姜种植基地,这可是高海拔无污染的洋姜,现挖现卖,新鲜得很!”汪海燕拿起桌上一块带着泥土的洋姜,对着镜头展示,“洋姜能用醋泡着吃、能炒肉,还能做咸菜,做法很多。今天给大家带来3个规格的洋姜:1.5公斤15元、2.5公斤18元、4.5公斤26元,全部包邮,买4.5公斤还送一盒用洋姜提炼的菌粉(水溶性膳食纤维),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直播间里,网友的留言不断。不远处,几名工人和村两委工作人员正合力将装满洋姜的麻袋搬上拖拉机,一车车新鲜洋姜被运往基地不远处的厂房。厂房门口,工作人员有的戴着手套剥去洋姜表面的泥土和多余的茎须,有的在称重装袋,有的将打包好的洋姜整齐地放进纸箱。

“这些都是直播间里网友下的订单。”火东村党支部书记鲍潭春笑着说,“这种‘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正是村里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的具体尝试。我们从11月1日开始直播带货,每天下午开始播到晚上,昨天卖了40多单,还有个浙江的网友一次性买了81公斤洋姜。”

说起洋姜,鲍潭春打开了话匣子。2019年,火东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了300余亩大黄产业,还推出“家庭农场”土鸡认养项目,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起色。但大黄三年一收,周期长,这让村两委人员心里犯嘀咕:“周期太长,要是产量不及预期,人工成本又高,风险不小。”

为弥补大黄产业短板,村里多次开展调研讨论。鲍潭春的一段童年回忆给了大家启发:“小时候我家菜地里种过洋姜,用醋泡着吃特别香。它耐旱耐贫瘠,像土豆一样好种,产量稳定还能当年收获,种洋姜我们心里有底。”后来,在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专业人员的牵线下,村里联系到一家洋姜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

“现在这家加工企业还帮我们做公益助农直播,让全国网友都知道青海也能种出好洋姜。卖不完的洋姜,企业会全部收购并深加工,提炼成菌粉(水溶性膳食纤维)。这些产品兼具食用、药用和生态价值,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很不错。”鲍潭春说。

目前,火东村已收获近20亩洋姜,每亩产量约1吨,剩下的30亩也会在这几天采收完毕。“今年我们先试试水,看销售情况咋样。要是好,明年就扩大洋姜种植面积。”鲍潭春说。

鲍潭春说,火东村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做强洋姜、大黄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打造集乡村休闲、田园观光、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村落,让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收入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