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群团
〔青年大学习·百年青年英雄3〕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12期 发布时间:2021-08-17 10:20:0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毛泽东: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已身而为国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创刊,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倡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中华”,开现代中国之新机运。同年秋天,长沙各校收到了一份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借《诗经》“ 嘤鸣求友与“将伯之助”的典故,“二十八画生”意欲结交能耐艰苦、志向远大、可为国牺牲的志同道合的朋友。1917年4月,《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同样署名为“二十八画生”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文章极力主张民族要有尚武精神,养成一种扫除文弱书生的新风气。在“二十八画生”看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以身体作为知识与道德的根基,该文将体育锻炼所激发的身体动能作为精神革新的动力之源,透过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一条从身体革新到精神革新的实践路径。

在陈独秀、李大钊所倡导的以伦理觉悟、思想启蒙为解决中国问题路径的新文化运动场域中,“二十八画生”的这篇《体育之研究》同样显得颇为另类。这位特立独行、有着非凡大志的新文化运动入场者即为青年毛泽东,因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为二十八画,故取此署名。

此时,距中共一大召开、中共创立尚有六年之久。1913年下半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师范,遇见青年时期重要的启蒙导师杨昌济。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浸染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他开始接触到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以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研究“经世之大略”,实践儒学的身心修炼之术,倡导“体格锻炼”与“自我革新”,确立一生事功的根基。

1918年4月,为了“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的目的,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最初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要求会员追求一种道德自律的生活,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区别于近代中国革命性政党、秘密会社与纯宗教性的组织,新民学会在成立之初近于近代西方专业化“知识会社”,强调以学术为根基,重新确立现代社会重心。而且,在改造青年品性与革新学术之外,学会还非常注意培养青年的社会实践能力,可谓五四时期最具实践精神的小团体。

后新民学会有近30名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央委员的就有十几位,不但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同时也孕育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基础。1921年6月,年仅27岁的毛泽东作为长沙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从1921年末到1923年初,毛泽东先后四次去安源考察调研,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考察调研,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并写作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最初发表于《革命》半月刊第四期,后被《中国农民》转载。这篇在中国革命史上极具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不但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领导力量与目标问题,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1926年3月,有着极高政治敏锐性的《中国青年》于第116、117期转载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这是青年毛泽东与这本红色刊物产生密切联系的开始。此后,这位伟人曾三次给《中国青年》题写刊名。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为《中国青年》第二次复刊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1963年,应《中国青年》之邀,毛泽东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中国从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雷锋运动。直到毛泽东去世,他在中南海的故居床头柜上仍摆放着一本《中国青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邱少云:视纪律重于生命

“我恨死了侵略者。到朝鲜后我一定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

这是邱少云在奔赴朝鲜战场前写就,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封家书。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我决心杀敌立功,带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为了隆重纪念邱少云烈士,此地后改名为少云镇少云村)。他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就开始了长工生涯。1948年6月一天夜里,五个国民党兵闯进家中将他捆绑起来,邱少云就是这样被抓了壮丁。

1951年,家人忽然收到了邱少云的来信,才得知他已经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因家境贫苦,邱少云没有上过学,但在参军之后,他一边苦练杀敌本领,一边学习写字。而那封珍贵的家书正是在教员的帮助下所写。

信末署名“邱少云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五日在河北内丘”。那是志愿军入朝前在国内所作的最后一次休整。作为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邱少云于两天后随部队乘火车从内丘出发,昼夜兼程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29师部队担负攻击“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的任务。

在距离上甘岭战役主峰不远的地方,有一处被标称为391的小高地,附近有一条长达3公里的开阔地。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晚上,部队悄悄潜伏进入这片开阔地中。邱少云所在第三班是爆破班,邱少云还是班尖刀组成员,距敌人工事仅60米远。

次日上午,敌人出动飞机盲目向草丛发射燃烧弹。一颗燃烧弹落在了邱少云的身边,草丛立即燃烧起来。

命好时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担架连战士的韩远泉老人含泪回忆:“稍微滚一下,就可以躲脱,但是不能够滚哪!如果动了以后暴露目标,这五百多人就要全军覆没啊!”

火,足足烧了三十多分钟。邱少云将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中,任凭烈火烧焦皮肉,他一动不动,一声不吭,直至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当天下午5时30分,当冲锋号吹响,埋伏已久的战士们突然起身发起猛攻,全歼391高地守敌一个加强连,成功拔掉敌方插在我军阵地上的这颗钉子。

“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邱少云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钢铁誓言。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

国防大学教授刘波评价: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那极端严酷的条件下,正是因为我军有铁一般的纪律,才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而今,要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也需要锻造在新时代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部队。

60多年来,邱少云生前所在连队坚持接力讲好英雄故事,将看床铺、呼名字、唱歌曲、讲故事、喊口号、戴奖章等传统活动融入日常教育管理、战备训练和大项任务中。他们先后2次荣立集体一等功,29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纪律严明模范连”“爱国为民模范连”等荣誉称......

“军人天职是服从命令,钢铁的纪律是胜利保证,邱少云是学习榜样。”在呵气成冰的高原驻训场上,连队官兵高唱《邱少云之歌》,练指挥、练战术、练协....“纪律重于生命”的精神早已融入一代代官兵的血脉,成为永远不灭的连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孔繁森:青山埋忠骨,热血洒高原

1979年,为支援西部发展,国家需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复员后时任山东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他以“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干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自勉,第一次赴西藏工作。

进藏后,35岁的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西藏工作,“在路上”成为孔繁森的生活关键词。在岗巴工作3年,他学会了骑马、吃糌粑,与当地民众共饮酥油茶。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一本工作手册手写的字迹密密麻麻,成为他工作中的“活字典”。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同年秋天,已经44岁的孔繁森准备第二次进藏工作。这一次,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完善发展;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农牧民缺医少药,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个医疗箱,自费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群众看诊发药,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在当地,“会看病的大本布啦(干部)”成为孔繁森的另一个名字。

1992年,四年援藏期满,去留的抉择间,孔繁森再次服从了组织安排,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就任地委书记。就任后,全地区106个乡他走了98个。

1992年,西藏发生地震。救灾过程中,孔繁森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这让他经济上更加拮据。1993年,49岁的孔繁森先后3次以洛珠的名字献血900毫升,他将营养费900元用于藏方族孤儿的生活补贴和转学费用。曾经的同事回忆,他总是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只要遇到困难人家,他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钱全数送出,然而妻子前来看望他时,往返的路费都需要借钱筹措。

2017年4月,央视推出报道《与亲书.孔繁森给女儿的三封信》。往来的书信间,摹画出一位父亲在家人与人民之间的选择:“爸爸快50岁了,我要在今后的岁月,加倍多做点儿工作,给人民给社会多留点东西。玲玲,爸爸想你,想全家人,没办法,还是工作第一。”(节选自1993年12月2日,孔繁森给孔玲的信)

1994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西藏阿里高原。时任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立即组织工作组奔赴灾区救济灾民。因为救灾及时,这场雪灾没有造成一个藏族群众因灾身亡,成为阿里历史上的奇迹。1994年,阿里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调研走访行程9万余公里....这一串数字,成为一位共产党员干部夙夜在公的真实写照。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8块6毛钱、一个旧收音机和四张写有“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稿纸,就是他的全部遗产。在他的葬礼上,有这样一副挽联——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孔繁森牺牲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2009年9月14日,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5日,孔繁森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荣誉纷至沓来,艺术创作将其故事传扬,有人评价孔繁森是“人民的好公仆”,在孔繁森的家乡山东聊城,人们亦为他修建起了纪念馆。在他不幸牺牲时,拉萨的群众说,西藏和平解放40多年来,逝世后最让人难过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班禅大师,另一个就是孔繁森。

对于共产党员孔繁森而言,这也许是最令其欣慰的赞美与褒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012——)

黄大年: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黄大年在给同学毛翔南的毕业赠言中这样写道。那一年,黄大年24岁。

27年后,黄大年以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的身份决然归国,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说:“在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的过程当中,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回来参与建设。”

时间回到1958年初秋,暑气刚刚散去,广西南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迎来名新成员。父母为纪念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他取名“大年”。

在父母的影响下,地矿局院里长大的黄大年从小对科学知识耳濡目染,童年的连环画、游戏都与科学知识有关。上学后,黄大年被和父亲一样的优秀老师们坚韧的品格深深感染,那些所见所感成为他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1975年,黄大年完成高中学业加入广西地质六队。凭着反应机敏和成绩优秀,他被挑选为物探操作员,第一次遇到航空地球物理。那-年,黄大年17岁。

为了采集到关键数据,他们跋山涉水,有时还需要空中操作,这个过程危险异常,甚至还有人牺牲了生命,黄大年额头上的疤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这些惨痛经历成为他归国后全力研制无人机的重要原因。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黄大年得知消息时,距高考仅剩3个月。星光不问赶路人,白天翻山越岭勘探,晚上点灯熬油备考,黄大年终于如愿考入国家重点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从此,黄大年缘定祖国大地。

从广西贵县七里桥出发,乘坐火车辗转3300多公里,历经4天3夜,黄大年才来到吉林长春。

求学生涯于黄大年来说,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他拿出工作中磨炼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刻苦学习的同时恶补基础知识。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黄大年和同学们共同许下心愿,要研制属于中国的地球物理探测器。其间,黄大年获得了一个去美国学习的机会,但是他选择留在吉林大学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

1988年,30岁的黄大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立之年的他,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道:“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1992年,34岁的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机场他冲着来送他的亲人朋友使劲儿挥手,坚定地说:“ 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咱们一起努力,研制出我们国家自己的地球物探仪器!”

异国的生活并不一-帆风顺,黄大年付出双倍甚至三倍于别人的学习时间,才得到外方科研机构的认可。进入剑桥的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后,黄大年只顾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事业的成功,最终站上了专业领域的巅峰。13年间,父母相继去世,黄大年都没有能见到最后一面。父母望儿“学成报国”的遗愿再次激起了他对祖国那颗魂牵梦绕的赤诚之心。

回家!黄大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剑桥河畔的洋房别墅、家具、药材和车子,逃荒似的上了飞机,回到母校吉林大学继续工作。短短5年,黄大年带领团队完成了外国近30年的工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中国以迅猛之势进入了“深地时代”。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017年,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去世,享年58岁。黄大年把自己的所有献给了深爱着的祖国,纵然扑倒在地,-颗心依然念着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