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周恩来:想人世成败繁枯,心无碍着
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2岁时,随伯父到东北奉天读书,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5岁时,周恩来随伯父母一起迁到天津,入南开中学读书。在南开这片肥沃开放的土壤上,青年周恩来迅速成长,不但获得了扎实的基础教育,并且锻炼了组织才干。他创立社团、演出新剧、编辑杂志,参与体育锻炼与政治活动。
在中国近代留学风潮中,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唯一深受中国传统影响而现在却已完全实现了西方式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对中国现代知识精英有着极大的吸引力。1917年9月,南开中学毕业后,19岁的周恩来怀抱读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他在临行前的“去国诗”中气势豪迈地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然而,周恩来在日本两年,并未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其归国前写下的一首题为《四次游圆山公园》颇能体现这一时期的心境。在诗中,面对圆山公园从“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生嘈杂” 到满山落英,灯火熄灭,游人稀疏的变化,诗人在感受人世成败繁枯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超脱,纯粹、客观、无功利的自然美所带来的审美与生命的超越。实际上,受日本大正时代民主与社会主义思想感染,周恩来在日本先后阅读了日本社会主义活动家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以及马克思主义者、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教授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并成为河上肇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月刊的热心读者,获得初步的社会主义思想。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归国,入南开大学。1919年9月,周恩来创办觉悟社。据发表于1920年的《觉悟》第一期的《三个半月的觉悟社》一文记载,觉悟社的主要成员有周恩来、邓颖超、刘清扬、张若名等20人,最初成立时的宗旨为: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于“人”的生活——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即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而且,觉悟社率先与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团体商议改造与联合的主张,号召青年到民间去,可谓五四青年投身社会实践与群众运动的先声。
自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讴歌法兰西文化开始,法国就成为中国现代知识精英向往的欧洲革命的中心地,十月革命之后,“在许多中国青年的思想中,法国起到至苏维埃俄国的中转站的作用”。1920年11月,深受“工读主义”影响的周恩来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并在此期间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从1920年11月到法国,至1924年9月离开,周恩来在欧洲度过了将近四年的时光。由现有的史料、传记来看,周恩来在法国同样并未正式注册入学,在学习法语之外,他更热衷的是研究欧洲的劳工问题,组织留学生向中国驻巴黎公使馆请愿,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为勤工俭学学生争取权益等社会活动。
1921年3月,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6月,周恩来与赵世闫、李维汉等组织旅欧少年中国党。1922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旅欧少年中国党召开会议,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周恩来开始坚信“共产主义是彻底改造的良方”。1924年8月,周恩来归国,受邀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投身国民革命。
从1917年东渡日本、研究社会科学挽救民族危亡到五四时期投身学生爱国运动,再到留学法兰西,亲身实践并最终杨弃无政府工读思想,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历时六年,青年周恩来完成了向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可谓由无政府工学实践转而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五四青年的代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王进喜:“铁人”这样炼成
“万分紧急的时候,铁人没有想到任何个人的得失,他大声地说:‘加水泥!’一个个像小老虎似的队员们,各就各位,迅速行动。泥浆池里倒进一袋又一袋水泥和土。铁人一看,需要搅拌,又没有搅拌器,他把拐棍一甩,大声喊:‘跳!'跟着一个箭步跳进齐胸深的泥浆池里,工人周正荣、戴祝文等七八个人也跟着跳了进去。他们拿着铁锹搅拌水泥和土,足足搞了三个小时,终于压住了井喷。大家把铁人背上来时,他的腿痛得都动不得了,立刻扑在钻杆上。泥浆把他的手都烧起了水泡。”
刊载于1966年第2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一文,记录下王进喜在泥浆中奋力抢险的故事。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赤贫的家庭。“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一句俚语似乎昭示了王进喜与石油相伴的命运。1950年春,曾经乞讨、放牛、做过苦工的王进喜迎来了人生转折,他在玉门矿报名,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
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入党志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死了,上级马上派车把我送回家,还给我钱安葬父亲,家属有病还给叫医生到家去治病.....感到只有党才能解放受苦的人,只有共产党才能使农民、工人过上幸福的生....因而,我为了给人民给祖国贡献出更大力量,所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人们说,铁人身边有件宝——《 毛泽东选集》。这件宝使他永远充满翻天覆地、压倒一切的革命气概,使他永远迎着困难上,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入党后,王进喜更具使命感。担任贝乌五队(1205队前身)队长期间,他与工友在玉门油田试验钻机“整拖搬家”成功,开启了在广阔天地间的红色奋斗史——
1958年9月,王进喜带领全队月钻井进尺5009.3米,创下当时全国最高纪录,荣获石油工业部颁发的“钻井卫星”红旗。1959年10月26日至11月8日,王进喜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参加全国“工交群英会”,汽车因缺少汽油背着“煤气包"穿梭街巷的场景,刺痛了这个石油工人的心,也让他憋起了一股让国家再也不缺油用的劲儿。
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带领1205队从玉门出发,赴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4月2日,王进喜与工人们开始在冰天雪地中“人拉肩扛”安装钻机。由于经常不顾伤痛连夜加班,房东大娘惊叹的一声“铁人”成为王进喜的“雅号”。4月9日到11日,大庆油田首次技术座谈会号召向铁人王进喜学习。4月14日,组织全队破冰取水,萨55井开钻,19日完钻,用时5天零4小时,创造了新纪.....在那个建设生产亦被称为“会战”的燃情岁月,王进喜带着石油工人喊着“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迈口号,让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970年11月15日,一生在风沙冰雪中接续奋斗的王进喜因胃癌在北京逝世,享年47岁。国家领导人给予他高度评价,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工业的带头人”,周恩来评价:“铁人同志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而今铁人已逝,但精神永存。“百年中国十大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人们不断送上对王进喜的敬意与缅怀。“铁人精神”含义丰富,涵盖着“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 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埋头苦干精神。至今,“铁人精神”仍大放异彩,为无数奋斗者的精神世界洗礼升华。
《中国青年》杂志曾如此评价王进喜留下的精神丰碑:“把这种革命精神用在工业上,就会出现大庆式的革命化企业;用在农业上,就会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创造奇迹。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岗位上,都会搞得意气风发、热气腾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王伟:誓死捍卫祖国领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的清明节,寂寥的天空里就会响起一个声音:
“81192,请返航!”“81192,请返航!”
81192,这是一架中国海军歼-8II战机的编号。2001年4月1日,飞行员王伟驾驶这架战机,在拦截入侵我南海领空的美国侦察机时,壮烈牺牲。
那天上午9时,一架美国EP-3军用侦察机大摇大摆闯入了距海南岛东南仅104公里的中国近海。在此之前,这些不速之客就已经多次侵犯我国领空,嚣张跋扈如入无人之境。通常,他们的先进侦察机会利用擅长低速飞行的特点,用左右大坡度转弯逼迫我方战机“让路”,然后扬长而去。
这一次,中国海军飞行员王伟不准备再让了。EP-3飞机的监控视频显示,王伟冒着失速的危险死死咬住了他们....
1986年6月,浙江湖州青年王伟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军校飞行学员。五年的军校锤炼后,他以功课全优的成绩取得了毕业证。1991年6月,王伟毕业时主动要求到海军部队工作。在选择去向时,他又毅然提出到天涯海角,守卫祖国的南大门。
王伟是家里的独生子,亲友们都希望他能到离家乡近一点的上海、杭州或是常州工作。面对劝说,王伟却坚定地表达了他的志向:“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但总得要有人做出牺牲。对我来说,祖国的需要永远是唯一的选择。”
王伟所在的飞行团,是驻守在南海前哨的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跟踪监视美侦察机的任务非常繁重,也十分危险。王伟曾多次和狡猾的美国军用侦察机打交道,熟知对方的伎俩:利用双方飞机性能上的差异玩弄各种花招,如“减慢速度”“贴云飞行”等,企图摆脱我机。有时,狂妄的美机还会忽上忽下、突然左右坡度转弯,用极危险的动作疯狂挑衅我方飞行员。
这一次,美军EP-3飞机故伎重演,突然大动作转向,向王伟的飞机撞压过来!王伟毫不畏惧:绝不让你们卑劣的伎俩得逞!
但歼-8 II战斗机的体型和重量对于EP-3侦察机来说,如“拳头之于大山”,美机左机翼外侧的螺旋桨甚至将王伟驾驶的飞机垂直尾翼打成碎片!
王伟的战机发出一阵惨烈的怒吼,呈右滚下俯状坠落。“飞机控制失灵!”但王伟还在继续驾驶着已经完全失控的战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用血肉之躯为救护战机做着最后的冲刺....
在王伟就读的飞行学院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飞行员的毕业答辩上有一道压轴题,这本该是最难的题,但教官却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歼5战机的机炮有多少发子弹?”
飞行员不假思索地回答256发。标准答案的确是256发,但教官却严肃地告诉这位飞行员:是257发——如果最后的机炮子弹告罄而敌人仍然对祖国与人民有威胁,你和你的座机就是最后一发子弹!
王伟走了,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个战士誓死捍卫祖国领空的不辱使命。“81192”,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中国军人不惧对手、英勇无畏的亮剑精神!
“一个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他的一生也就最壮丽。”2001年4月,中央军委授予王伟同志“海空卫士”荣誉称号、一级英模奖章和荣誉证书;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作出决定,追授王伟同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二十年过去了,王伟再也没有回来。
但人们从未忘记他:“呼叫81192,呼叫81192!请返航!请回家!”
军魂永存!在当代青年人心里,“81192” 绝不仅仅是一个编号,他们说:“这更是一种象征、一种信仰,是一种鞭策我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012——)
张小娟:青春无悔
2019年10月5日13:44,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崎岖的盘山公路从山谷往上,在陡峭山坡上七弯八绕,直至拍摄者所处的半山坡,犹如一条游弋在山间的白龙。
那时,她结束了上午在曲瓦乡的工作,正在赶往立节镇的途中。当日,是舟曲县2019年贫困退出县级验收全面展开、开始下乡入户的第-天。或许是为了给自己和同事们加油鼓劲,张小娟为图片配上文字:“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
谁也想不到,这成了她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动态。两天后,张小娟的生命永久定格在了34岁,定格在扶贫路上,陨落于白龙江水中。
自2016年1月正式担任县扶贫办副主任以来,张小娟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么驱驰奔波于山路上,要么在农户家中开展扶贫工作,大部分节假日也都在加班。尤其是脱贫攻坚深入开展这几年,她几乎没日没夜地早出晚归、走乡入户,以至于在三十出头的年纪,额前便已白发渐生。而她对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数据的熟稔度,全县亦无人能出其右,以至于被全县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舟曲“脱贫攻坚的数据库”和“政策业务活字典”。
张小娟本有一个可期的前程。2003年,她作为全县文科状元从舟曲一中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并在四年后如家人所愿留京,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海淀。
2008年“5 .12”汶川大地震后,舟曲亦是重灾区。张小娟于当年6月底,放弃留京机会,回到家乡成为立节镇的一名司法助理员,同时兼任党委秘书和驻村干部。
2010年,“8 .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暴发,将县城的一半瞬间埋于淤泥里,另一半淹在江水中。废墟之上,张小娟火线入党,并作为“ 党员突击队”的一员,积极参与人员搜救、消毒与防疫等工作。由于灾情太过严重,搜救出来的尸体被成排摆在马路两边。母亲得知这些情况后,问早出晚归的女儿怕不怕,张小娟指着胸前的党徽说:“妈,我有护身符,戴着它,回来的路上就什么都不怕!”
2015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开启,脱贫攻坚成为舟曲县的头等大事。此时,县委书记与县扶贫办主任不约而同地想起让张小娟来挑大梁。此后四年间,张小娟果然不负众望,其足迹遍布舟曲全县300多个自然村中的200多个,踏遍了87个贫困村。她遭遇不幸时,距离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仅剩最后两个月时间。
“我引以为傲的,是能够脱口而出的各类扶贫数据,是烂熟于心的各种政策依据,是全县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记录,是如数家珍的村情户情介绍,是来自各部门各乡镇对我业务的认可,是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我的青春,是无悔的青春。”2019年4月,张小娟在获评“甘南州青年五四奖章”时如是说。
2019年10月11日清早,当家属抱着张小娟的骨灰盒走出殡仪馆时,沿途自发赶来的舟曲人民早已在街道两侧排起了长队,手捧着白花,打出一条条横幅前来告别和祭奠:“张小娟同志替致富脱贫尽力,人民永记!”“小娟姐一路走好!”“沉痛悼念张小娟同志!”....
张小娟同志不幸因公殉职后,《中国青年》杂志率先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挖掘报道,迅速推出相关报道十余篇,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和良好反响,藏族扶贫女干部张小娟的事迹也逐渐被更多人知晓,感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张小娟的姐姐张小慧曾表示,“是《中国青年》杂志把小娟的事迹一点一滴挖掘了出来,感谢《中国青年》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张小娟,留下了她的名字!
目前,张小娟已先后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