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百年青年英雄7〕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12期 发布时间:2021-09-13 08:30:5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恽代英: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1923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这本在大革命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始终以高度政治与文化敏锐性引领青年思潮的红色刊物,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重要领导人恽代英一手创办,并任第一任主编。

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24岁领导武汉五四运动,25岁创办利群书社。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0年,恽代英在上海被捕,1931年被害于南京,年仅36岁。

无论在中国现代青年运动史上,还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当中,恽代英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因追求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以“正”守身,待人宽厚,正直友善,他被文学家茅盾等友人称为“圣人”;因提倡力行救国论,注重实学与务实才干的养成,好友萧楚女称其为“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现代“墨子”;因终生以超人般坚定的意志坚持苦行僧般的自律生活,实践“奋斗、实践、坚韧、简朴”的“少年中国”主张,其在党内又素有“甘地”之称。

从“圣人”、现代“墨子”到中国“甘地”等赞誉,折射出了恽代英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可贵的人格特质,他们不但是能够创造新社会的“新的人”、实践家、政治上的能动者,而且是极富伦理性的人物,毫无私心的道德理想主义者。而这种务实的道德理想主义人格的形成与恽代英青年时期的自律修身密不可分。

恽代英从14岁起就开始了“坚韧、刚毅、耐劳、茹苦的锻炼”,通过自省、写日记、记功过格的方式,过着严格的自律生活,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五四前后,他更是以一种对日常生活近乎苛刻的管理,构建了一套“方程式的生活”技术。在儒家思想中,修身是人生各项事业的起点,属于“内圣”的范畴,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的实现,个体修养是建立“外王”政治的基础。青年恽代英不但修身自律,而且还注重通过立志修身感化他人,链接社会上的善势力。

为了寻找扶掖中国之士的方法,1917年,恽代英成立了武昌第一个进步青年团体互助社,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旨在通过道德互助与生活方式的养成,培养新人,达到转移风俗、改良社会的目的。1919年,恽代英加入了五四时期最大的青年团体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底,恽代英、林育南筹建了实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新生活主张的利群书社,倡导工读主义,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作为完善青年人格的重要手段。1921年夏天,以利群书社为基础,恽代英等成立了共存社,此后不久,社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引领全国青年参与革命,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贯彻团的三大《对于青年运动决议案》的精神,1923年《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是该刊的主要创办者和首任主编,他以代英、但一、毅等笔名先后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何谓国民革命》《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马克思主义与恋爱问题》等文章、通信与杂谈185篇,介绍马克思主义,帮助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同时解答青年思想、生活、恋爱、学习、读书等方面的疑惑。

这本大革命时期创办的红色刊物,在创办之初就担负着重塑青年主体的责任。1923年底,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到来,为了呼吁青年走出虚幻空洞的文学世界,投身实际的革命事业,恽代英先后写作《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假期中做的事》《青年求知必须注意的四件事》《怎样救治浪漫病》等文章。通过主编《中国青年》,恽代英有机会把其五四时期的修身与团体经验推广到青年中间,从地方性的青年领袖一跃成为全国性的青年导师,在中共早期青年运动中享有极高的声望。毛泽东称其为“全国革命青年的领袖”,周恩来评价其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欧阳海:舍身勇档惊马

初冬雨漾,282次列车涉过湘江东岸,晨色一如寻常。

自衡阳站北上,此处隘口是必经之路。峡间逼仄,列车径自驰掣。汽笛尖声长鸣,挑破料峭薄雾,列车急转,直奔峡弯。

倏尔转弯,列车前窗视野的轨道上似有异常。

一匹马,一匹惊马。这马横立在车轨间,拖一架重物,缰绳拖拽无果,只对远奔而来的列车置若罔闻。

列车司机疾疾拉下紧急制动阀,车轮与轨道齐声嘶鸣。怎奈车重千钧,惯性推搡这庞然巨物一径滑行。100米、50米、30米,车覆人亡近在眉睫。

此刻千钧一发,路边行列中冲出一个战士。跃上车轨、独当机车、纵力推开战马——仅在数秒之间。

列车滑出三百米,锐声急停。数百名惊慌的旅客探头张望——列车没有脱轨,旅客生命与财产得以保全,山谷瞬归平静。而那位奋不顾身推开惊马的战士俯卧在轨道外的沙石上,身受重伤。

他叫欧阳海,舍身勇拦惊马的欧阳海。

那一天是1963年11月18日,欧阳海所在的驻耒阳某部从野外拉练归来。一队炮兵战士,另有一队驮炮的战马,行至湖南省衡山车站南峡谷,沿着铁路东侧行进。恰列车驶来,一匹驮着炮架的战马被突如其来的火车惊住,径自跨上轨道,纹丝不动。

车轨间,欧阳海被轧断左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那一年他只有23岁。

欧阳海,1940年生,湖南桂阳县人。195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前,在农村任记工员和会计,他常给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帮把手,还曾用自己的粮食救济困难的乡邻。乡人都说,他很热心。

入伍后,欧阳海成为广州部队某部一营三连七班战士,后任班长。他仍旧热心,仍旧积极刻苦。在部队,这个绰号“小老虎”的年轻人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一次参加灭火并救出老人。牺牲前,他已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树为标兵。

1964年,中国共产党广州军区委员会追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阳海班”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德、董必武、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赞扬他的英雄行为,他是继雷锋之后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涌现出的又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65年,广 州军区创作员金敬迈作品《欧阳海之歌》出版,在青年中一度风靡。自1966年第4期,《中国青年》连载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

1967年,为纪念欧阳海烈士的英勇事迹,中共衡东县委、县政府在欧阳海烈士献身地建立了“欧阳海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新塘镇欧阳海村,距衡东县城23千米——那是 欧阳海壮烈牺牲的地方。当年的文峰村也自此改称欧阳海村,沿用至今。

1982年,在欧阳海烈士纪念碑旁建起了纪念馆,陈列欧阳海的生平事迹与实物。纪念馆先后纳入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9月,欧阳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这个勇毅的年轻人曾在日记里誊录了一句格言:“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朴素、热忱、坚定,似是时代的烛照。

这是江姐的话,摘自《红岩》。23岁,他径自行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陈薇:短兵相接三十载

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在2020年8月。

荧幕上的陈薇,果决、干练、雷厉风行。在与病原微生物交戈的战场,她似永远锐不可当。

不过,若流光回转,细心的读者怕要生出许多讶异。故事的序章,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1988年,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那一年,她没想过做个科学家。

在清华大学,陈薇编过刊物,组织过夏日舞会,还是校园咖啡厅的首批学生服务员。同学们调侃说,她有张“初恋脸”,长发翩然,有率性的甜美。

转瞬毕业,作为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陈薇也早早定下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与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签了约。

一次偶然,导师派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实验需要的抗体。

机缘流转,故事竟就此改写。

军事医学科学院,1951年始建,担任防御生化武器与核武器的重大使命。陈薇心潮沸然,决意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做科研。亲友劝她别犯傻,陈薇只“一意孤行”,1991年4月,她特招入伍,就此从军。

十年、三十年,以生物安全专家的身份,她的团队与“险象”短兵相接。

2003年,“非典” 暴发,陈薇带领团队进行干扰素研究。危困重重,他们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实验室里接连工作,整日水米未进也是常事。这款由她牵头研制的新型干扰素后成为首个“阻击”SARS的药物,而正是“重组人干扰素w”喷鼻剂让1.4万名使用的医护人员无一在“非典”疫情中感染。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她率队远赴非洲疫区。埃博拉病毒汹汹,世人唯恐避之,陈薇与她的团队一径独行。“埃博拉和中国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她说。此去九死一生,几多成败辗转,最终,陈薇团队研发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获临床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这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鼠疫、炭疽、SARS、埃博拉病毒....谈及并肩多年的团队,陈薇落了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现,陈薇与团队经冬越春,涉过武汉日夜。

2020年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候选疫苗。

8月17日,由军事科学院陈薇团队和康希诺生物联合申报的这款新冠疫苗项目获专利权,此为国内首个新冠疫苗专利。

2021年2月25日,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国内附条件上市,这是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次日,第一批疫苗在生产线上下线。那一天恰是陈薇的生日,生日期许只有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目前,她的团队正在研究双非疫苗,即非注射、非冷链。
年华如烁,认识陈薇的人们都说,她总是紧锣密鼓。

1966年2月出生,1999年3月入党,科研三十载,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2011年,陈薇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2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2015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十年过去了,长发剪了又剪,热忱终绵长。

在武汉的六个月,陈薇又把头发剪短了三次,归程再添斑白。

“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情。”她却只轻描淡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

北斗青年:追“星”不止,奋斗不息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自古,中华民族就以北斗七星指方向、辨四季、定时辰。而今,当人类仰望星空,由我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闪耀苍穹。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在“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背后,是攻克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两年半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的世界导航卫星组网奇迹。

有人评价:这是祖国的胜利,也是年轻的胜利。因为北斗幕后30万大军的平均年龄仅有30多岁,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十几岁!

2020年第18期《中国青年》推出封面人物《弘扬北斗精神,让青春星耀全球》,报道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的北斗项目团队。

据院团委统计,本院导航室现有党员占比达91.6%。这支以党员作为主力军的核心团队可谓功勋卓著,曾在2019年被授予“ 最美奋斗者”称号,入选2018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团队”,荣获过“航天重大项目奖”、第19届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

导航卫星总体研究室副主任康成斌坦言,当年一心要来北斗,源于受了“刺激”。读博期间,他曾攻关研制了台导航接收机。“打开屏幕,上面显示的大部分都是外国GPS的信号,我国仅有的几颗卫星显得特别孤单。”

北斗三号工程启动建设后,一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我国北斗系统难以像外国GPS那样在全球建立地面站,那么如何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在方案确立的重要阶段,年仅29岁的康成斌,大胆提出了关键技术的验证方案。他要通过“星间链路”闯出一条“天路”——要想让地球两端的北斗卫星实现建链、通信功能,测距精度要提升到厘米量级。那是七万公里之间的针尖对麦芒,难度可想而知。”

在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康成斌几乎睡在了单位。“国家定了战略目标,小到一个试验,大到发射每颗卫星的目标节点,不论中间遇到任何困难,哪怕是世界级难题,我们都要想尽办法去化解。北斗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保证‘ 后墙不倒’。”

当2018年媒体热议一些中国技术型企业被国外“卡脖子”的时候,很少有人了解北斗人从2010年起就致力于研制各类关键星载国产化芯片。

总体主任设计师张弓当年在接手芯片工作时,一度也觉得太棘手了!十几款星上使用的核心芯片,前期几乎毫无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旦“流片”,丝毫差错都无法修复。北斗卫星的总设计师带着大家,奔走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之间,和相关单位一起攻关,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套航天型号FPGA转ASIC的方法,对芯片定义、测试研制、试验定型等进行了科学规范,而且做到了所有芯片研制一次成功。如今,北斗三号卫星的“中国芯”不仅实现了对大众的承诺——在轨连续、稳定服务,更引领北斗工程走向核心器件100%自主可控的国产化前沿。

2020年6月23日,当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星箭分离仅71秒后,箭载摄像头传回了“羽翼伸展,金光璀璨”的影像——相比同轨道其他卫星,GEO (地球静止轨道) -3卫星的太阳翼伸展提早了30多分钟。

在无数网友被“震撼”的背后,是涉及多项核心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变。负责飞行程序设计的副主任设计师何江说:“哪怕到了最后一颗卫星,依然不愿墨守成规北斗精神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下一步我们还有更大的目标,要在2035年建成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追“星”不止,奋斗不息。张弓说,“中国北斗圆梦全球是我们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