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传家13】投稿:省委老干部局李惠娟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 发布时间:2025-06-30 10:32:08


姥姥的“传家宝”

 

按:11岁那年,我们举家从中原大地迁往风雪高原,从此,河南长葛到青海格尔木相距的两千多公里,便是我们与姥姥之间的距离,而这一别,竟是永别。早已记不清姥姥的模样,童年的故事也已逐渐模糊,只在妈妈和姨舅们的念叨中,依稀还原那个曾经温暖而熟悉的身影,但姥姥身体力行的好家风却铭记在后辈的心灵中,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

 

姥姥出生在一百年前的旧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贫瘠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年代和繁荣发展的年代。前半生的苦难生活没有压垮她,反而使她在逆境中越挫越勇,成就了一身好品格,勤劳、善良、坚忍、不屈,最令人敬佩的,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点有口皆碑,且代代相传。奉献精神,便是姥姥留下的“传家宝”。

姥姥的奉献精神,萌芽于童年。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姥姥还在孩童时期,幼小的她便已早早参与分担家务,也因此落下了残疾,铡草时不小心斩断了母指,在家里为保护弟弟们不受脱缰耕牛的踩踏,却致使自己的脚面被牛狠狠踏上......那断了手指和踏伤的脚面,该有多疼!疼,似乎也顾不上去细细感受,因为,还有无数的重活累活,等着一一去做。

姥姥的奉献精神,体现在家庭。十六岁,是花季吧,这一年,姥姥出嫁了。姥爷家境不好,嫁过去的姥姥管起了姥爷一大家子的穿衣吃饭。妈妈说她记忆里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是生活困难的年代,因姥爷身体不好,姥姥顶替他去白灌渠做工挣工分,推小车、装土、运沙,干得和男人一样的活,口粮按定量发放。劳累了一天的姥姥,攒下舍不得吃完的黑面馍馍托回村的人捎给家里的孩子们。那时候,经常有逃荒要饭的来家门口讨吃的,但无论多困难,姥姥总会变戏法似地找出点吃的给他们,从来没有拒绝过。村里有几个智障人、残疾人,经常端着面到处求人帮他们擀面条,也会时常遭到拒绝,但只要端到姥姥家门,姥姥一定伸出援助之手,虽然,这只是一双残疾的手,擀起面来并不是那么灵活,但就这么擀着、帮着,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找姥姥帮忙,姥姥也就用这双残疾的手帮他们擀了几十年。

姥姥的奉献精神,回报于社会。听长辈们追忆,姥姥那个时候因为特别能干活,又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被生产队选为妇女队长。这是组织的认可和村民们的信任,是荣誉也是责任,姥姥非常珍惜,她尽职尽责作好表率,起早贪黑带领全队妇女同志抓生产、完任务,还经常代表妇女生产队到县上、镇上开会,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同时也积极反映基层生产生活情况。姥姥家对面便是大队工作室,大队干部只要问一声“大娘家里有水吗”,姥姥赶紧颠着小脚麻溜地跑回家,点柴、烧水,再麻溜地送过去,时间一长,这烧水、送水也成了日常。

姥姥的奉献精神,传承好家风。家风,是一种信念和传承,好家风如缕春风、如沐暖阳,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文明的芬芳。姥姥的奉献精神,便是我们家的好家风,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在长辈们身上,总是可以看到姥姥的影子,他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都在传承和发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总是把好的留给他人,自己苦点累点从不计较,他们常说,人活一世,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为他人奉献也是一种快乐。言传身教,长辈做,我们学,如此一代代传承,成就了和谐幸福的生活,也成就了其乐融融的大家族。对了,我们家的微信群名称就是“其乐融融大家庭”哦,这般景象,正是姥姥想要看到的吧。

我常想,如果真有天堂,姥姥一定在那里,继续用爱和奉献温暖他人;如果没有,也不必伤怀,因为,姥姥留下的“传家宝”,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心里,在我们生活的点滴和日常,在我们世代传承的家风里......